教學宗旨

傳統武學是冷兵器時代保家衛國之智慧產物。其內容為基本八勢、手法、變法、拿 法、破法、打法、跌法、氣功、硬功、軍器、舉重、跑馬射箭合共十二範疇,然後講行軍佈陣之術,六韜三略之法為安邦定國之棟樑。

拳腳兵器等套路是自明清兩代主要由民間武林人士推導及發展,這方面內容極其豐富,多姿多彩。

隨着冷兵器時代過去練武成為我國強身健體的熱門選擇之一。而其中之智慧如手法、 拳套、氣功等仍具極大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國內外人們不斷鑽研。

本社以簡約了的武學範疇制定了一個較為適合現代都市生活需要而不失傳統智慧之 訓練系統。保留了拳套、兵器之套路練習而學習之過程建基於馬步,基本功,單招,手法繼而拳或兵器的套路,對拆以及木人樁訓練。

每次練習均由熱身運動,壓腿,踢腿,八大馬步,單招操練,雙人對練等等基本功法內容循序漸進式地操練以求打穩基礎。經過這些集體基本功操練,學員才會個別 進行自己操練套路。

由於套路之內涵是打、踢、摔、拿等技擊元素所組成之手法,變化,破解,即我們 所謂手法、變法、破法等等基於攻防意識的表達形式,故此不能與基本功,單招,手法和基本八勢等範疇分割開來。

本社之所以特別注重套路訓練,就是希望學員理 解攻防意識所衍生的表達形式是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卻萬變不離其宗,穩固基礎往往是最重要的。執簡御繁就是傳統智慧所在。

教學理念方面,本社以傳統為尊,先賢所傳之套路數量與及內容都不予私意隨便增刪 改動。我們強調功夫教學以務實為本,故此本社不主張在傳授套路、兵器、手法等 等加插誇張、花巧、故意造作、與高難度動作。我們認為標奇立異並不等同創新,這於傳統功夫 禍多於福。這不代表本社反對或不主張創新,而是我們認為擇善固執,去蕪存菁, 踏實務本才是發展之正途基礎。

而在套路方面之教學,修正與操練,本社強調導師給予學員單獨培訓。這方面之訓練,我們不主張群體練習。我們認為群體練習套路之情況會易於引致學員們互相依賴,互相抄襲,久而久之會導致學員失去自己所學之套路所獨有的體驗如自身感覺及節奏感。

特別是在兵器套路方面,本社會依據學員之體質,體能,體驗與及性別 作個別考慮而教授各類合適之兵器以達到事半而功倍之效。

舉一例,如我們一般不會選擇教授重兵器如大扒,關刀之類給予一個較為身型單薄,體質瀛弱的女生,當然體壯力大之女性另作別論。故此這方面,本社並非存在條件性之偏見或歧視,而是衷誠為學員學習效益着想。

至於修正方面,當學員剛學完一套套路,一般都是比較粗糙。因此我們需要在其未 定型前把所有細節修正。

對於動作之基本注意在速度、松緊、力點、馬步及步法等。而動作的正確性之要求則包括動靜之分明,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性,全身上下之配合度,最關鍵的是學員有否表現出傳統功夫所要求的手到、腳到、身到、眼到、神到即所謂”五到”。

在此以後學員要打出自己的節奏,才能算是學員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套路。這就是我們常說學員在表演套路時除了要演繹門派本身的形態外,還應該表現出自己的”味”。

我們認為能具體體現到門派的形態與學員的風格相得益彰,才算學有所成。

最後本社希望各學員能充份地體驗傳統智慧,發揮個人所長以承傳國粹為己任。

手法
  1. 跟劇現有手法名稱由淺入深反覆練習直至得心應手, 為第一階段成功。
  2. 在練習手法前, 我們先練「接手」。即對手功擊來時, 我如何去接受對手的攻擊而能步署好下一步反擊或擒拿式摔撻。
  3. 接手時有幾點特別注意
    • 接對方之手時應以對手「招未盡時」作出接觸而非對手招停在面前後再作出任何反應動作, 這都是為動作或招式而練與真實對敵相差太遠。
    • 手要鬆, 手太緊太用力, 我們叫「死手」, 手聽不到對手手之變化。
    • 在接手時我們不主張與對手力抗。我們會用帶等反客為主方法作為第一步接觸。

練手法時我們會首先跟著招數名稱練習。

  • 先由上前一步進攻對手接招
  • 再活步進攻
  • 再進而用「五狼搥」或「小開門」在練習中加上手法
  • 再進一步練習應要除去所有招式而見招拆招, 見招變招方可比較接近實戰之用

宗師以前對我們常說, 小時10年在山上都是練這些對練。當時沒有拳套式兵器套路。我想當時宗師一練10年, 招式名稱應該無怎作用, 練到隨心而發方能實戰

武术与拜师

拜师学艺

武术,没有师父、就没有师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拜师者有志于继续传承本门技艺,发扬光大。因此拜师既是对老师技艺和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文化和技艺传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是表明自己学艺的诚意和传承的责任。各流派名师开山收徒,是为了使传统技艺与文化精髓得以正脉传承,代代相传。简而言之,拜师,对徒弟而言,是为了立志更好的进一步深刻研究本门技艺并加以传承,对师父而言,是为了让本门技艺拳种能够有优秀的传承人。因此拜师学艺,远不是一套仪式那么简单,而是一门技艺的延续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师父作为一代传人,有责任将其继续发扬光大,择徒而授,把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完好的传承给子孙后人。拜师者也要承担起继承、传承和发扬光大本门武术的责任和义务,并以实际行动维护本门学术之严谨,维护本门之尊严。

未拜师前,双方还只是最普通的教与学的关系,只能称为“老师”,关系密切的可以称为“师傅”。拜师以后即可成为名副其实的“师徒”关系,徒弟即可名正言顺地称老师为“师父”,也就是成为血脉相连的师生加亲情关系,成为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指的是这种关系。即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都充分说明师承关系之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父不仅要传授徒弟技艺,更要将本门相关的武术文化、为人处事规则一并传授。所谓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皆合于规范,师父对徒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师徒之间是一种很稳固的亲情关系。即使相隔千里万里,也割不断师徒的情分。师父也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子。应该说,师徒之间就确立了正式的传承关系之后,顺利地解决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后顾之忧,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师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

 

确定师徒关系不可逆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师徒如父子,可见师徒关系的重要性。人生两件大事,一是婚姻、二是拜师,拜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师徒名分的确立。拜师之前,一定先跟着学习一段时间,(也有自己没练,却热爱武术,但真心实意的慕名者,非常崇敬某老师而拜师入门者。),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并观察老师的技艺、德行、人品、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否能够以技德服人,是否是自己心目中的师父等,同时老师也在观察徒弟的天赋和德行,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向学生提出要收学生当徒弟,否则、为师则有技艺品行缺乏之嫌,应是学生内心自愿并向老师提出意愿,师父喜爱同意,互相自愿,经举行传统仪式,方可能确定师徒关系。所以师徒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意愿关系。徒弟自愿选择师父,师父也自愿选择了徒弟。正所谓“师择徒,徒亦择师”。拜师之后要尊师重道,尊重长辈同仁、刻苦习练、重传统、重礼仪、重情义、重诚信的规矩。师徒如父子,待之终身。拜师是人生之中的一个重大选择,一旦拜了师父,不可随便另拜其他人(同行)为师。“人从三师武艺高”,仍需经师父引荐或告知师父同意,若以手迹推荐最佳,以合其礼数,属师父辞世列外。因此对拜师这件事一定要谨慎对待,不可轻浮行事。传统文化里,家家都上供有神位,即《天、地、君、亲、师》,每逢节气都上香敬供,叩首行礼,这意味着;“跪天、跪地、跪君主、跪父母、跪师父”,其他不可下跪。常言道;“男儿膝下有千金!”“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一个人所应树立的顶天立地之气魄!。下跪行礼拜师之后不可逆转,谁也改变不了,因已有下跪礼仪事实。尚若反悔,这是为武林同道所不齿的,一生将留下拙劣口碑,人将云;“此人随跪随悔,品行不敢恭维,能合能信否?”,师即有过之,弟非责也.子不言父之过矣。所以,拜师之前,每个人必须认真想清楚,实属自己内心真实意愿再行叩首大礼。

 

“名师”与“明师”:名气大、出镜率高的不等于是“名师”,名利不离身,虚名所累。真正的“名(明)师”,是“明白之师”,不仅本身技艺精湛,而且德艺双馨,善于因材施教,对徒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真正的名师不讲玄天雾地的玄学理论,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把武学的理论讲出来,并能指导徒弟知行合一,真正把功夫练上身的人。名师虽多,但明师难寻,不求名气大小,只求德艺双馨足矣。然现实中也有一些所谓的“名师”,热衷于造神和自我吹捧,谈起武术理论口若悬河,理论一大堆,练功场上却漏洞百出。也有一些“大师”,徒弟却甚多,随便磕个头就算是拜师,一年也不见得能够有一次指导徒弟的机会,把拜师的严肃性和师门规矩全部弃之不顾。另有明知此学者已拜师于他人,或见于才华或见于钱财,耍心计设圈套或怂恿第三者作说客游说,胡编乱造此老师功夫如何了得,学者一时好奇,误入其门,学者心里面不快却又说不出,只好“哑巴吃黄连”。另者;一出口就是“我祖宗、我师爷、我师父”怎样怎样!拉虎皮作大旗,有名家前辈的传承固然是好事,但自己却学之甚少、习之甚少,练之甚少,无休止把前辈的光环硬套在自己脖子上,请记住;他们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这是武术圈的一种乱象。学者、爱好者对武术了解不多的人一定要有所警觉,一个习武者一定要有《定性》,严循“尊师重道”,拜门无悔,不可逆转。因此,学者、爱好者不要一时好奇,一定要多看看、多认识、多比较、看师者教学和演练……,以辨真伪。要慎重拜师,不可草率行事,更不要贪图“名师”而耽搁了自己。

 

学费与礼金

孔子时代,就有“束脩”之说。《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徒弟尊师重道的一种表现。在孔子看来,学费只是薄礼,象征意义更大。

现在,在我国,跆拳道、柔道、泰拳、瑜伽等外来拳术在我国传播甚广,而且收费标准也较高(当然,别人要收多少,无可非议,愿者心平),但从学者仍然趋之若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的武术,非常具有养生、保健、格斗功能,却成了廉价的健身运动,甚至有的拳师免费教授(个别人为了聚点人气),使武术只重视普及,而忽略了质量与深度,导致许多优秀的武术技艺逐渐消失和失传,同时也给人们一种“武术不掏钱也能学”的心理。这种只重普及,不重质量和深度,使武术的许多精髓都在传承的过程中被遗失了,也让国民失去了对武术本质的认识,的确令人惋惜和悲哀!

当代的武术大师们,为了学习武术的精髓,不仅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也付出了许多经济上的代价,尤其是很多武术家在历代的经济大潮之中,放弃很多生财机遇,一心勤学苦练,还要供养师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才学得一身好武艺,实属不易。所以,爱好者学习武术,交点学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学费也是一种双方的约束力,一方面,确立了师生关系,第二个方面,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代价,促使教者认真,学者有学习的动力并珍惜学之不易。认清师傅教授徒弟的技艺和付出的心血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许多技艺是师父一生心血的沉淀,也有的技艺是师傅通过各种曲折的途径学来的,师父在学艺的过程中甚至一掷千金,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那些有“武术不掏钱也能学”的心理的人,想一想:难道老师辛勤教学就不值钱甚至没有它的价值吗?为此,我们的老师们也应该自尊、自爱、看重自己,真正体现自己武术的价值。

 

拜师的“压帖金”或“礼金”一般是徒弟自愿表白心意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师父为自己辛勤付出的回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而定,是内心诚意的一种表现。(你身价都几百过千上亿的,随便一个“拜师礼金”就把师父给打发了!请记住;别把师父当“叫化子”。)。一般情况下,徒弟之间的“压贴金”或“礼金”都不允许互相打听,以免引起徒弟之间心理不平衡,或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猜忌和矛盾。经济条件较好的,多一点是自己的一番心意;经济条件差的,量力而行即可,不必攀比。大多数师父都会以珍惜人才为第一选择,绝不会在钱财上与弟子斤斤计较,当然,也会拒绝装穷之人。

为此,学者一定要深刻地知道“尊师重道”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的老师、师父们也要自尊、自爱、自重,不自吹自炫,更不要玄天雾地!误导学者!!要知道一声“师父”而任重道远,以“为人师表”而自律,深入浅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武术人和传播者。使中国武术及内涵更加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之弘扬光大!后继有人!

(文/翁邦森)

2016-06-25 翁邦森 望江公园武术传授基地

宗師親傳

拳術對敵進退歌訣

  1. 進步捷如風
  2. 失機退宜快
  3. 乘敗側峰入
  4. 身稍向前邁
  5. 掌實即須吐
  6. 發聲驚怪使
  7. 變化如蛟龍
  8. 遲快分勝敗
  1. 趨避須眼快
  2. 左右見機行
  3. 趨從避中取
  4. 實自處處生
  5. 功力須制我
  6. 撩開進莫停
  7. 雙猛君休懼
  8. 四兩撥千斤

拳術五要點

  1. 心要明-心不明,則神昏
  2. 眼要清-眼不清,則意亂
  3. 手要速-手不快,則遲緩莫救
  4. 身要下-身不下,則起落無方
  5. 步要準-步不準,則進退失勢

拳術之五法 及  對敵之五法

拳術之五法

  1. 心法
  2. 眼法
  3. 手法
  4. 身法
  5. 步法

拳術之五快

  1. 心快
  2. 眼快
  3. 手快
  4. 身快
  5. 步快

對敵之五法

  1. 心中想著
  2. 眼裏看著
  3. 手上動著
  4. 身子活著
  5. 腳下走著
  1. 遇隙即攻
  2. 見空即捕
  3. 隨機變化
  4. 令人莫測
  5. 則為得矣
文章

 

Contact Us

We're not around right now. But you can send us an email and we'll get back to you, asap.

Not readable? Change text. captcha txt